2025年09月12-14日
山东鹊华国际会展中心

「治未病」概念升温,药食同源六大优势与四大应用场景解析


药食同源植物,顾名思义是指同时具备食物和药物属性,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一类植物,又称食药物质,其渊源和历史可追溯到《食物本草》《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等古书,其同时具备食用性和药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药食同源植物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其应用产业日益受到瞩目和青睐。药食同源植物具备良好的功能性、安全性、绿色化及政策加持等优势,其在植物饮料、保健食品、养殖、食品添加剂等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


药食同源植物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食药共用这一理念及现象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并在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及古代书籍均有大量记载和描述。药物与食物的定义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太素》中“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既体现了药食之区别,又体现了药食之同源的雏形理念。


国家法规上,我国对药食同源的管理日趋完善。2014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名单》基础上对药食同源植物的来源、种属、命名和使用部分等进行规范。2021年《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正式发布,从法规上明确了药食的定义,也标志着药食同源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从政策来看,政府近年来对药食同源相关产业给予了鼓励和大力支持。2020年1月起,除中药材之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禁止在我国生产及进口,药食同源植物作为饲料原料备受关注和青睐。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重点提出中医药在我国大健康产业和服务中有着重要作用,药食同源相关大健康板块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药食同源植物发展六大优势


优势一:贴合大健康发展方向,深受各行业青睐


《黄帝内经》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表明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药食同源的理念与“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在众多经典名方中也存在大量药食同源植物。有学者统计,经典名方中应用大于10%的8种药材(甘草、姜、人参、当归、茯苓、大枣、黄芪和陈皮)均为药食两用物质。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与健康,而药食同源植物贴合我国大健康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食品行业、医疗行业和饲料行业等的青睐。


优势二:较普通食物,药食同源植物具备功能性优势


药食同源植物因同时具备食物和药物的属性,相较普通食物,其含有较为丰富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有机酸、挥发油、皂苷类等。在养生方面,我国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提及“药食同源”具备多种养生功效。例如,山药具备补脾养胃,


优势三:较普通药物,药食同源植物具备安全性优势


与普通药物相比,特别是化学类药物,药食同源植物的安全性较高。《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宗旨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维护人们的健康,明确了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的基本要求。


①在传统和历史上有作为食物的习惯。


②同时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③在安全性评估方面未出现问题。


④要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如有需要修订或增补目录,必须同步提交如成分分析、毒理学报告、药理成分风险评估报告等材料以供审核。可见,列入药食同源目录的物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优势四:政策方向利好加持,发展方向明朗


2017年《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及应用的投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表示要重视和推进传统食养服务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特点优势,大力建造及巩固“治未病”健康工程。可见,药食同源健康产业深受国家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优势五:药食同源产品深入人心,备受国内外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健康产业备受瞩目。尼尔森发布的数据表示,近95%的受访者更加重视健康,“药食同源”理念也被近90%的受访者所认可。除了国内,国外对药食同源产业亦格外重视。例如,日本的“功能食品”,欧美的“健康食品”,都与我国药食同源理念接近。食品的健康化、功能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药食同源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发展备受瞩目。



优势六:提升中药材资源利用率,贴合绿色发展大趋势


药食同源植物副产物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其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中药材的资源利用率,还贴合我国绿色发展大趋势。据统计,我国中药材企业每年产生约1千万吨的药渣,目前药渣的处理方式依然比较粗放,以填埋、堆积、焚烧为主,对我国环境带来一定危害以及对中药材资源是一种浪费。因此,我国需将药食同源植物副产物进行再次开发应用。


①变废为宝,最大限度上减少副产物处理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②因药食同源植物本身具有食药双属性,其副产物应用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药食同源的药材提取加工后产生的副产物如药渣不仅含有40%左右的有效成分,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含量还较低。


药食同源植物的四大应用场景


场景一:植物饮料


植物饮料的定义和产品分类来自《植物饮料》(GB/T31326—2014),其中草本饮料/本草饮料的注解显示,植物饮料的原料包含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中的植物。可见,“药食同源”在植物饮料中的应用法规清晰,前景广阔。吕国红等采用葛根、金银花、果葡糖浆、蜂蜜、白砂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原料,研制出一款富含总黄酮的植物饮料。刘淑芳采用酸枣仁、百合、麦冬、栀子和春砂仁为原料,开发出一款具备抗氧化、改善睡眠功效的植物饮料。综上所述,采用药食同源植物为原料,结合不同风味搭配及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出口感丰富、功效多样的植物饮料,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饮料色、香、味的追求,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定营养支持。


场景二:保健食品


有数据分析,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在2030年预计可达16万亿元。保健食品是我国大健康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保健食品注册企业已超过6万家,保健食品数量已超过4000款。根据《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解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目前共有24种,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缓解视觉疲劳”“清咽润喉”“有助于改善睡眠”等功能与药食同源植物密切相关。据统计,保健食品中使用频率排名前列的原料枸杞子、山楂、茯苓、甘草均为药食同源植物。药食同源植物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且其功能也日益形成系统。


场景三:养殖业


研究表明,本草原料在畜禽及水产养殖业中有近300种应用,如抗菌剂、免疫增强剂、驱虫剂和增重剂等。吴德峰研究表明,金银花可用于鳖的腮腺炎以及鱼类肠炎和皮肤病的预防及治疗。李鹏升等研究采用党参、白术、黄芪等本草原料制成饲料添加剂喂养蛋鸡,死淘率降低约30%,破蛋率下降约15%,提升了鸡蛋质量。LI等研究表明,将凉茶渣作为饲料原料添加,能够通过改变牛胃中微生物构成,影响肌肉糖脂代谢和脂肪酸的组成,从而提高牛肉的持水能力,提升牛肉品质。赵红梅研究发现,紫苏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断奶崽猪饲养,可提升崽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崽猪的抵抗力。


场景四:食品添加剂


药食同源植物在食品添加剂,如天然香精香料、甜味剂、色素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包含多种药食同源植物制成的食品用天然香料,如八角茴香油、甘草流浸膏、罗汉果酊、姜黄油和生姜提取物等。赵荣祥研究表明八角茴香油不仅具备增香作用,对苹果和番茄也具有一定保鲜效果。药食同源植物甘草的提取物如甘草流浸膏、甘草酊、甘草酸铵可作为食品用天然香料进行使用。


因其具备增香增色及防腐保鲜的作用,在复合调味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罗汉果苷、紫苏醛、甘草酸等具有高甜度、低热量、纯天然等优势,近年来是备受欢迎和青睐的天然甜味剂。



药食同源植物发展三大问题


问题一:药食同源植物基础研究不足


药食同源植物具备药食双属性,其应用产品都比较注重“药物”属性带来的功能化。作为药物时,药食同源植物具备道地性,不同产地的植物在活性成分及性状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缺失充分的基础性研究,导致应用产品功能性仍有很大的挖掘及提升空间。同时,目前药食同源植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较为缺乏,应用产品的评价和工艺开发支撑也较为薄弱,直接导致我国药食同源植物应用产品相较发达国家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足。

问题二:药食同源植物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药食同源植物产业不断发展,相关标准体系的缺失逐渐呈现,对药食同源植物的应用及壮大带来一定困扰和阻碍。目前,我国与药食同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在涉及药食同源产业的界定、质量标准体系、行业应用和监管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药食同源植物农药限量标准目前还不够完善。相较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药食同源植物农药限量标准要求较宽松,导致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

此外,药食同源植物市场监管不足。随着药食同源产业的兴起,市面上也不断涌现一些危害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产品。例如,一些商家夸大宣传产品功能功效,声称能够治疗疾病的保健品,实际为普通食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问题三:药食同源植物产品同质化严重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不足及质量体系不够完善,直接导致药食同源植物应用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以保健食品为例,其原料选择大多都是参考同行或广为人知的植物,如枸杞子、西洋参、黄芪等。根据相关数据,我国目前审批通过的保健食品中有1700多款产品含有枸杞子,1300多款产品含有西洋参,1000多款产品含有黄芪。另外,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增补药食同源目录,但仅110多种的药食同源与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并不匹配,这也限制了药食同源植物的创新开发及应用推广。


药食同源植物发展三大建议


建议一:加强种植管理和基础研究


①建议按照药材道地属性,优化药食同源种植布局,通过政策加持、资金引流,支持当地大型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型农户合作共建道地药材育苗及标准化生产基地。


②建议增强企业培育及引进力度,注重当地和异地企业的合作共赢,推进药食同源植物发展规模化。


③建议各地政府及相关高校,积极推进药食同源产学研项目的开展,以创新为动力,带领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议二:优化标准体系


相关部门应建立及优化药食同源产品在种植、加工、生产、行业应用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规及质量体系。


①在我国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规层面给予行业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如加强药食同源产品的界定分类标准、农药残留控制要求、原料及成品的标签标识规范。


②在药食同源各应用行业,要建立并完善相关行业内的规范及要求。例如,在天然植物饲料原料方面,加快行标和团标的出台,让市场准入及监管有科学的依据。


③在药食同源成品追溯方面,可以通过结合数字技术手段,优化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使监控更加全面及快捷。


建议三:推动药食同源植物的多样性及创新性发展


①建议国家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性的同时,鼓励及加快我国其他具有药食两用的植物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为后端的产品丰富性提供支持。


②建议各高校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究新的加工技术,关注药食同源功能化的同时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③在市场推广方面,建议研究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研制符合消费者预期的健康产品,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宣传要求下,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制定多元化推广策略,通过宣传普及药食同源健康及营养理念,吸引更多人群关注药食同源植物产品。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政府鼓励支持,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也存在基础研究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因此,在药食同源产业后续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规标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保证药食同源植物实现资源最大化,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END


内容来源:《药食同源植物发展及应用的研究与探讨》李劲劲,杨 光,沈颖莉、FFL未来食品实验室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 | 此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等存在问题,请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