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动力障碍或不足是胃部肌肉收缩蠕动力下降的表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研究表明,胃动力的影响途径主要分为神经调控、体液调控和胃肌调控。目前,基于这三种调控方式医药学界开发了多种靶向药物和干预手段,但药物治疗通常伴随着副作用。
膳食干预相较于药物更易为人接受,也更适合胃动力不足症状较轻的人群。一些药食同源食物例如山楂、陈皮等在促进胃肠道消化已有应用,但尚不明确其促进胃动力的效果、起效机制及用量。因此,本文基于筛选得到的具有促胃动力效果的药食同源食物,探究其起效机制和量效关系,通过不同食物组合,得到促胃动力的膳食配方,并进一步探究益生菌发酵的增效作用。
食物作为诱发胃动力不足症状的重要因素,进食的频率和数量都会对胃动力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少食多餐可以减少胃动力障碍的风险,已经证明了摄食频率和数量与为动力症状的相关性,但许多学者表示这样的研究却并不全面,而应该更多的关心食物本身的属性。
近些年来,饮食和营养在胃动力障碍中的关键影响和改善作用被重新重视,尤其是饮食种类与胃动力之间关联性。目前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类型的食物如油腻饮食、酸性饮食、热辣饮食、高碳水饮食、高纤维饮食等,这些食物的大量摄入会对胃动力造成负面影响,并可能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与之相应的,控制这类饮食似乎是有益的,但因其功效主要是通过改善控制肠道过敏而非改善胃动力而存在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对饮食频次和习惯的更改,往往只是普适性地去除一些“不健康的”饮食或饮食习惯,但严格限制进食时间或特定食物的摄入是难以普及的。此外,研究表明,大多经验性的饮食建议采用的排斥饮食法,反而会强化了患者对食物“不耐受”的感觉,使其自我延续了消化不良生理病理的某些机制(如高度警惕和症状妄想)。
因此,相较于在膳食结构中减少特定食物,增加某些食物似乎更易实现也更易为人接受。
“药食同源”是我国人民长期对食物和药物的发现与总结的智慧结晶,在实践中劳动人民逐渐认识到药食同功、同理但存在一定差异,并逐渐产生了“药食两用”物品这一类群。以药食两用类的古代草本著作记载了大量的相关物品,并对相关原理、功效及用法等进行了阐述,为今日的药食同源品种研究提供依据。时至今日,药食同源概念已为人熟知,广义上的药食同源物品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食疗学中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狭义上的药食同源物品是从广义的药食同源物品中选择已有国家中药材标准,并经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确认长期服用对人体无害的动、植物可食用部分。目前,我国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经 2002 年颁发,2014 年和 2018 年两次修订增加数量,目前共有108 种药食同源食物。由于传统药材典籍中记录具有保健或医疗功效的药食两用物品众多,因此不断有新的中药材被公开审议用作备选的药食同源食物。
食品是目前药食同源物质的主要发展方向。现代人群身处亚健康状态居多,易功能性胃肠疾病困扰,而药食同源食物由于具有药物属性,可补充营养及功效物质,又兼有食品特性,尤其适合于改善胃肠道状态,适宜普通人群长期补充摄入。
目前,药食同源食物市场环境良好,相关产品蓬勃发展,药食同源食物对实感不适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如胃动力不足等状态具有改善作用:以药食同源理念诞生的猴姑米稀,一经推出单年销售额超5亿元;各类药食同源茶包逐渐占据养生市场,相关配方产品渗透功能饮料和奶茶等行业。
我国利用草药治疗消化类疾病历史悠久,并受到国内外人群的日益追捧,具有良好的功效和经济价值。药食同源类的特殊草药也在改善消化类疾病的传统医学和食疗中被广泛使用。结果表明,这类食物若想发相应的功效,需从其改善机制入手并确立合适剂量,下图是我国药食同源目录中,所有对胃动力具有促进作用或潜力的食物的简要分析。
由此可知,目前药食同源目录表中具促消化潜力且有文献依据的食物共有整理二十四种,且这些食物对胃动力不足的改善作用甚为广泛,具体的机制覆盖胃动力调控的各个方面,例如生姜山楂、甘草、草豆蔻、槟榔可能通影响高神经肽水平或神经受体敏感性促进胃动力;麦芽、丁香、沙棘、枳子、余甘子、砂仁、茯苓、莱菔子和鸡内金可能通过内分泌途径促进兴奋型胃肠激素分泌或减少抑制型胃肠激素分泌;山楂、山药、佛手、陈皮、鸡内金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调节胃液、胃酸和胃蛋白酶释放进而促进胃排空以及对胃黏膜的保护;山楂和肉桂可能促进 ICC 增殖分化,从而提高胃肌的节律性收缩。
研究显示,药食同源食物中 3 种物质:山楂、菊苣和余甘子具有良好的促进胃动力效果,且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山楂主要是通过促进胃蛋白酶活力和 GHRL 分泌的体液调控以改善胃动力障碍;菊苣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修复胃窦分泌腺层和促进 GHRL释放实现体液调控和提高 c-kit 转录水平以促进胃肌调控;余甘子则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 GAS 释放的体液调控促进胃动力。
对各药食同源食物起效物质、机制和靶点的综合了解,有利于初步筛选适宜开展实验的药食同源食物,并为用量不确的食物展开量效关系实验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为组合相应食物配方提供参考。
中草药单药和配方活性物质较多,药食同源食物同理。而这类植物基药食同源食物功效成分往往受制于细胞壁中纤维素及其本身的生物利用度的限制,往往很难被直接消化吸收或利用率较低,需经过肠道微生物的转化才能发挥作用;微生物尤其是益生菌的发酵又可以切割大分子、转化小分子等产生各种高活力物质。
这给了我们启示,益生菌在发酵过程中既可以产生多种胞外酶溶解纤维素和果胶,使其成分得以释放,并且配方经过益生菌发酵,活性物质还可能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进而可能促使食物配方的有效成分转化为更高效分子产生增效作用。益生菌发酵药食同源食物除了洗出更多活性成分和产生新的活性物质外,还具有降低毒性、节约中药材资源、降低成本、丰富营养结构、产生酸味酯香等特殊发酵风味,综合提高药食同源食物的效果。
此外,许多益生菌具促肠道动力作用,而几乎无益生菌有促胃动力效果,此类菌种发酵促胃动力药食同源食物还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促进整体胃肠动力。
转载来源:《具有促胃动力作用的药食同源配方研究》,俞卓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