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损伤,又称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目前并无防治 ALD 的高安全性特效药物,然而中医药尤其是药食同源中药表现出拮抗 ALD 的良好效果, 若科学配伍组方可实现在日常食养中防治 ALD。
中医认为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也具有危害性。在广义上,酒被视作一种中药,其性味和功效为“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指出科学、适量地用酒才能发挥出酒的功效,而过量地饮用酒,甚至长时间无节制地喝酒,这些不当饮酒行为会损伤神志、亏耗精血。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不断拓展、深化关于饮酒致病的认识,记载有“酒风”、“酒悖”、“酒渣鼻”、“酒醉不醒”、“酒厥”、“酒积”、“酒癖”、“酒疸”、“酒瘕”、“酒臌”、“酒痔”、“酒泄”等一系列酒伤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病因:
饮食物是保持身体正常机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当则人体平和,饮食不当则病邪丛生。因此,饮酒不当是导致“伤酒”、“酒积”、“酒癖”、“酒疸”、“酒臌”等 ALD 发生的重要病因。
体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机体正气的盛衰,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不同的个体对酒精的敏感程度不同,其罹患 ALD 的可能性不同,疾病的病势、病程演变也不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 ALD 与湿热体质密切相关。
除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外,后天失于荣养、内伤劳倦也会导致脾胃虚损。此时机体正气不足,或有不同程度的五脏及气血阴阳亏虚,如果不注重调养生息,反而过饮,本就劳损的身体无法承受辛温大热的刺激,继而引发疾病。
现代学者对 ALD 的分期论治各有所见,归纳如下:
初期治疗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为主,若见气滞血瘀加以活血行气。后期总以扶正祛邪,扶正根据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的不同对证温其阳、滋其阴、补其虚,祛邪根据气、血、水的偏重分别治以行气消滞、活血破 瘀、软坚利水。
▲现代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分期认识
此外,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辨析 ALD 的病机及论治。舒发明等提出 ALD 是一种以六种伏邪(热/酒毒、气滞、水饮、湿聚、痰凝、血瘀)互为因果导致的长期反复发作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清除伏邪,当戒酒,调节饮食,调整情志。
张志伟等认为痰湿、热毒是 ALD 的核心病理因素,痰湿在前,久而成毒,二者贯穿疾病始终,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痰毒兼有,主要治法是化痰解毒,痰重治以温胆汤加减,毒重治以黄连解毒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王邦才主张 ALD 发病的关键是湿热、瘀毒互结,总治法为清化瘀毒、养阴柔肝。其依托仲景的下瘀血汤,原创清化瘀毒方可有效改善 AHF 患者的临床症状。
梁卫等提出要从病位、病性结合辨治 ALD,认为病位主在肝胆,治疗重调肝柔肝,酌情顾护脾、胃、肾,将酒在体内堆积的代谢产物成为酒毒,提出要区分酒毒之湿、热、水、痰、瘀等不同的病性对应用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卫生部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葛根、枳椇子、栀子、桑叶、金银花、蒲公英、沙棘等众多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保肝作用,其作用机理与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下调炎症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等相关
具有解酒保肝作用的药食同源中药众多,既能在临床上发挥功效,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预防 ALD 形成及减缓病程的作用,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衍生了许多抗 ALD 的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研究。
尽管此类复方具有一定的抗酒精性肝损伤功效,却并未发挥出中医方剂更深远的用处。此外,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的功效学研究大多停留在抗氧化能力层面上,缺少小分子层面的机制研究。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的配伍研究和实证研究亟待深入开发。
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解酒思路和处方:“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以葛花解酲汤主之”,认为通过发汗和利小便分消热毒酒湿,可以治疗酒伤疾病。《医方考》方解云:“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干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认为葛花解酲汤从祛酒毒、利酒湿、行酒滞、消酒积以及补酒伤五方面综合治疗酒伤疾病。
现代临床试验和药理研究也表明葛花解酲汤有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解慢性酒精中毒的作用
目前并无治疗 ALD 或阻断 ALD 病程发展的高安全性特效药物,临床通常采取营养支撑和药物对症治疗。研究表明药食同源中药干预 ALD 有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但其疗效的内在机制还未能阐释清楚,现代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仍有大量中药材未被开发,有待学者深入挖掘。此外,现有的药食同源中药复方研究并未与中医药理论切实结合,复方缺少配伍依据,实证研究不够深入。
转载来源:《药食同源中药复方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李 文 丽;FFL未来食品实验室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 | 此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图片、版权等存在问题,请联系后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