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近年来呈持续增长态势,去年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市场规模达4955.8亿元,同比增长8.6%。随着睡眠产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6586.8亿元。其中,助眠保健食品成为撑起睡眠经济的重要主力之一。
助眠保健食品行业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首先,少儿化发展与老龄化支撑有望成为助眠保健食品的新增长引擎。在整个保健食品行业年轻化的趋势下,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助眠保健食品的销售额出现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儿童和青少年助眠保健食品的销售额同比增加182.66%,其中多数产品主打身高管理的卖点。此外,银发族们因内源性原因而产生的睡眠浅、入睡难等睡眠障碍也愈发得到重视。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中老年人群正成为助眠保健食品品类下的高潜消费人群,今年上半年,中老年助眠保健食品销售额翻了三倍。
其次,随着消费者对睡眠需求的深化,单一的改善睡眠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功效+间接功效”的“超级物种”成高增长品。据魔镜洞察数据显示,虽然仅针对改善睡眠的保健食品仍是主流,但同去年相比,其销售额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愈发专业化与个性化,以助眠+调节血脂血压、助眠+增加免疫力为代表的复合型产品增长显著,涨幅分别达到661.10%、129.36%,消费者既想在睡梦中平衡血压血脂,又想提高“眠疫力”。
再次,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轻养生”市场,“鱼和熊掌兼得”心理助推助眠保健食品趋向零食化。因为具有高稳定性和高便携性等特点,片剂牢牢占据着市场主流地位,贡献了超一半的销售额。但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消费者而言,软糖这类从名字、形态甚至口感方面更接近食品的产品形态,不仅满足了口味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功能性,使得服用过程更像是一种享受而非例行公事。
随着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知逐渐专业化,他们已将保健食品视为一种膳食补充剂。例如维生素C被视为柠檬的膳食补充剂,钙片则是牛奶的补充。而需求与认知的变化推动了零食化保健食品的大幅增长,例如软糖剂型的助眠保健食品销售额同比增加249.84%;冲剂与粉剂也凭借固体饮料、益生菌粉等产品形式,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比六倍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喷雾剂的销售额也同比增长了663.47%。这一剂型高速增长的背后动因也源于消费者“既要又要”的心理。众所周知,高剂量的褪黑素可能引起头痛、意识模糊等不良反应,那么如何使用少剂量来达到不错的效果就成为消费者的痛点。而喷雾剂通过口腔吸收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其成为消费者的优选产品。
最后,在原料成分方面,药食同源理念近年来逐渐得到关注,酸枣仁、茯苓、桑椹、甘草等草本成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保健食品和膳食食品的配方中。
企业掘金助眠保健食品赛道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及科技的发展,助眠保健食品这一细分赛道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进入“轻养生”时代的助眠保健食品赛道现在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呢?目前,海外品牌仍然占据着主要市场份额,但国货品牌正在迎头赶上。今年上半年,国内助眠保健食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上涨,同2022年下半年相比,市场份额从40.0%增加到了48.3%。同时,一些“新品牌”凭借“轻养生”的浪潮近年来也获得了出头的机会。以软糖剂型的助眠保健食品为例,过去主要以海外品牌为主,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脱颖而出。
保健食品企业应该如何掘金?差异化是助眠保健食品未来竞争的关键,品牌需要提升上游把控力,构建前沿产品研发壁垒。在需求多元化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今的消费者逐步回归产品质价比以及差异化的考量。因此,具有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强研发、高质量产品才能帮助品牌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6年以来,注册备案结合的“双轨制”启动,保健食品行业在规范化、审批效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备案和注册凭证数量持续增长。自保健食品监管“双轨制”实施以来,改善睡眠保健食品一直是高潜品类。尽管与更成熟的品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最近几年这类产品的注册数量平均稳定在20个左右,例如有20个改善睡眠产品在去年获得注册凭证,在市场监管总局规范的24个功效中排名第10。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注册的4款新产品均是以酸枣仁为原料,国内产品仍需在原料丰富度层面实现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助眠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受限于产品、市场教育、营销推广等方面,让消费者从“需要”转变成“相信”,行业与品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也要跟进。
原料新生代陆续登场
助眠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变得更加焦虑和烦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求助眠和放松类补充剂来应对这一危机。市场需求在增长,市场原料也在更新迭代。
一种内源性脂肪酸酰胺,产生于人体内,也见于动物内脏、鸡蛋黄、橄榄油、红花和大豆卵磷脂、花生等食物中。研究发现,PEA属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部分,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和CBD不同的是,PEA在全球多个国家均被法律认可为膳食补充剂原料,并且具有悠久的安全使用历史。
含有两种特定的功效成分,藏花醛和藏红花素,其能够促进血液中GABA和血清素水平,从而调节情绪元素之间的平衡,进而起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在阿拉伯、尤纳尼和阿育吠陀药用系统中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黑种草籽含有百里醌和百里酚等化合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提高大脑中血清素水平,降低焦虑,提高精神能量水平和情绪水平以及改善睡眠。
芦笋不仅是一种食材,也是传统医学中常见的食源级原料。据了解,日本大学以及北海道一家公司共同研发的芦笋提取物,在缓解压力、睡眠控制和认知功能方面显示出优势。同时,我国河北秦皇岛长胜营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近10年研究开发,研制出了营养干预调节睡眠纯天然食品芦笋提取物产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由法国一家公司和法国南锡大学研究人员共同研发的一种具有放松作用的牛奶蛋白(酪蛋白)水解产物。2020年,美国FDA批准其7种健康声称,其中包括有助于改善睡眠的质量、减少压力,帮助消费者更快地入睡等。
镁元镁在平衡神经递质、改善睡眠、改善压力、缓解肌肉疼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年的市场增长很快。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7-2020年,全球镁元素消费量增长11%。
除上述提及的助眠原料外,GABA、酸樱桃汁、酸枣仁提取物益生菌、益生元、真菌原料Zylaria等都是有待开发的成分。
围绕情绪健康的乳制品新品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助眠以及有缓压作用的乳制品会在未来成为行业的新风口。在该领域,GABA、L-茶氨酸、酸枣仁、茯苓,洋甘菊、薰衣草等都是常见的配方原料。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出现多款主打缓压和助眠的乳制品产品。
“中国的睡眠市场仍然是个尚未充分开发、格局未定的产业新蓝海。”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提升高质量睡眠的诉求越来越清晰,以及传统家纺的产业化升级、睡眠医学及智能技术的跨界融合,睡眠产业将成为中国健康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睡眠相关的保健食品和功能性产品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入局。”同时,草本植物、天然提取物等药食同源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转载来源:功能食品圈等网络渠道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